欢迎您来到-北京京牌号网 设为首页 | 加入收藏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服务

志愿服务如何提升匹配度

  近日,国务院发布的《志愿服务条例》,细则明确,志愿者、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对象可以根据需要签订协议,约定志愿服务的内容、方式、时间、地点、工作条件和安全保障措施等,以协议的方式促进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制度化、常态化。这一规定,为志愿服务长期以来存在的供需不平衡情况,提供了解决思路。

  在社区里,常能见到这样的情况:志愿者提供的服务大都是打扫卫生、陪护陪聊、小区巡逻等,而居民实际需求的往往是更高层次的诉求,比如家电维修、法律咨询、防诈骗辅导等。志愿者和服务对象之间的供需关系双重脱节,成了志愿服务中的一个难点。如何解决?签订需求协议,是一条出路。

  根据志愿苏州网站的统计数字,我市的志愿者队伍总体以45岁以下的中青年为主,但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发现,不少社区志愿者的构成,占主导的是退休在家的老人,其中不乏七八十岁的高龄老人。这些志愿者队伍普遍缺乏专业技能,他们提供的志愿服务基本停留在如打扫卫生、陪护陪聊、小区巡逻等基础服务上,一些志愿活动更像是邻里之间的相互帮忙,你帮我看会儿小孩,我给你带点菜什么的。

  这些志愿服务提供的大部分是上述基础生活类服务,而大多数居民有更多更高层次的诉求,比如家电维修、法律咨询、防诈骗辅导等,很多人因为盲目投资理财而上当受骗,有些人会轻信保健品推销人员的忽悠而非理性消费,之后维权起来非常困难。家住平江街道梅巷社区、现年69岁的杨老伯对记者说:“老人日常生活中同样面临投资理财、婚姻纠纷、财产处置、情感障碍等方面的问题,但由于跟不上时代的变化,老年人的理解反应能力比年轻人差一些,这种地方,正是我们最需要帮助的地方。”

  而这些项目上,志愿服务由于缺乏相关的专业人员,或者专业人员缺乏足够的服务时间,导致服务跟不上需求的深度,或者达不到服务的频次。

  社区志愿服务的重点对象是残疾人、老年人和其他具有特殊困难需要救助的社会成员。从总体上来说,他们都是社会上的,有可能存在一些不愿意为外人道的隐私问题。而对志愿者来说,也存在某些道德风险和安全隐患。这些问题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。

  记者采访了平江街道一名社区志愿者小戴,小戴告诉记者,他的服务对象是一名70多岁的独居老人,第一感觉是话多,一开口就滔滔不绝,大讲特讲年轻时候的经历什么的。刚开始还觉得老人家人生经历丰富,值得敬佩,后来发现老人每次讲的都不同,才慢慢发现老人的心智状态不正常,最明显地表现在前后矛盾、谎话连篇而浑然不觉,而且每次一开口不容打断。

  老人的这个问题让小戴十分困扰,一是作为志愿者,于情于理都无法突然抽身而去,但老人超出同龄人的过人精力以及亢奋的精神状态,让他总觉得哪里不对。他咨询了懂心理学的朋友,才知道这个老人很有可能是狂躁症患者,即使是对他这样的年轻人,在耐心和体力方面都是重大考验。

  小戴遇到的这种困境很多志愿者都会遇到,如何保障志愿者的权利、保护服务对象的隐私,都是亟待规范解决的重要问题。国务院近日发布的《志愿服务条例》对此作出了规定:志愿服务组织、志愿服务对象应当尊重志愿者人格尊严,未经志愿者本人同意,不得公开或者泄露其有关信息;志愿服务组织、志愿者应当尊重志愿服务对象人格尊严,不得侵害志愿服务对象个人隐私。但是,如果没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,如何做到这些要求?

  志愿服务供求信息不对称,志愿者和需求者之间难匹配,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如何界定,这都是制约志愿服务发展的几个重要因素,如何解决这些矛盾?一名基层社区工作者提出了自己的思路。

  昨日,双塔街道第五联合工作站站长程丽莉告诉记者,双塔街道目前已实现一站多居全覆盖,联合工作站服务的范围和人群比起以往的社区工作站大了很多。服务的人群扩大了,服务范围也要拓展延伸。像磨刀、织补这些老手艺,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从事,但是仍有不少居民需要。为了满足居民需求,工作站工作人员在平时走访过程中通过挖掘、整合服务范围内的达人资源,组成志愿者团队。

  程丽莉说,在服务过程中,联合工作站是服务活动的组织者,一方面邀请志愿者,为服务活动准备场地,同时通过微信、告示和口头通知让广大居民知晓,从而实现联系志愿者和服务对象的目的,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。

  程丽莉说,为了更好地达成这个目的,工作站在各社区设立了服务需求交通站,收集民情民意。对热心社区工作的志愿者进行一些业务方面的培训,请他们定期去各社区坐堂,给居民解决一些问题,同时通过他们了解居民需求,再把需求传达给工作站,主要便于工作站设立爱心集市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增加服务内容。

  程丽莉告诉记者,目前面临的问题是爱心志愿者年龄偏大,提供服务多少有些力不从心,目前他们正在相关志愿者中寻找接棒的人。

  说到志愿者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,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宋言奇表示有话要说。宋教授告诉记者:关于志愿服务有很多问题需要探讨。首先就是目前志愿服务的资源整合对接的能力不高。比如有的养老院,三天两头有人来做志愿服务,门庭若市。有的养老院,一年到头都没有几次志愿活动,门可罗雀。志愿服务资源存在明显的分配不均。

  在发达国家,这个问题就已经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。比如日本就建立了很多志愿者数据库,有什么需求,只要到这个数据库中搜索相关志愿者就可以得到匹配解决,同样,志愿者有什么特长,也能放到数据库里。宋教授说,现在很多志愿服务,要靠人和人之间的联系去寻找,去匹配。有了数据库的话,就能大大提高志愿服务的整合能力。

  这是志愿服务的第一个层面。大家都觉得志愿服务都是出于善意,不会有什么问题,所以志愿服务的风险意识比较差,大部分志愿活动的开展都没有考虑到风险层面。实际上,志愿服务过程中的风险是存在的。宋教授向记者表达了他对当前志愿服务中一些现象的担忧:“当前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,就是不该做志愿者的在做志愿者,比如中小学生,除个别领域外,总体上是不适合做志愿服务的;而该做志愿服务的却不做,比如刚退休的广场舞大妈,这个群体有很大的潜力可挖。”

  在宋教授看来,这个群体中不乏专业人才,有足够时间,身体条件也可以,应该是做志愿者最合适的人选。如果这个人群的志愿服务潜力得到充分挖掘,不但能够为志愿者队伍提供新鲜血液,对志愿者而言,也是一个发挥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,从而让志愿服务更好地做到各尽所能、各取所需。

  近日,国务院发布的《志愿服务条例》,细则明确,志愿者、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对象可以根据需要签订协议,约定志愿服务的内容、方式、时间、地点、工作条件和安全保障措施等,以协议的方式促进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制度化、常态化。这一规定,为志愿服务长期以来存在的供需不平衡情况,提供了解决思路。

  在社区里,常能见到这样的情况:志愿者提供的服务大都是打扫卫生、陪护陪聊、小区巡逻等,而居民实际需求的往往是更高层次的诉求,比如家电维修、法律咨询、防诈骗辅导等。志愿者和服务对象之间的供需关系双重脱节,成了志愿服务中的一个难点。如何解决?签订需求协议,是一条出路。

  根据志愿苏州网站的统计数字,我市的志愿者队伍总体以45岁以下的中青年为主,但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发现,不少社区志愿者的构成,占主导的是退休在家的老人,其中不乏七八十岁的高龄老人。这些志愿者队伍普遍缺乏专业技能,他们提供的志愿服务基本停留在如打扫卫生、陪护陪聊、小区巡逻等基础服务上,一些志愿活动更像是邻里之间的相互帮忙,你帮我看会儿小孩,我给你带点菜什么的。

  这些志愿服务提供的大部分是上述基础生活类服务,而大多数居民有更多更高层次的诉求,比如家电维修、法律咨询、防诈骗辅导等,很多人因为盲目投资理财而上当受骗,有些人会轻信保健品推销人员的忽悠而非理性消费,之后维权起来非常困难。家住平江街道梅巷社区、现年69岁的杨老伯对记者说:“老人日常生活中同样面临投资理财、婚姻纠纷、财产处置、情感障碍等方面的问题,但由于跟不上时代的变化,老年人的理解反应能力比年轻人差一些,这种地方,正是我们最需要帮助的地方。”

  而这些项目上,志愿服务由于缺乏相关的专业人员,或者专业人员缺乏足够的服务时间,导致服务跟不上需求的深度,或者达不到服务的频次。

  社区志愿服务的重点对象是残疾人、老年人和其他具有特殊困难需要救助的社会成员。从总体上来说,他们都是社会上的,有可能存在一些不愿意为外人道的隐私问题。而对志愿者来说,也存在某些道德风险和安全隐患。这些问题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。

  记者采访了平江街道一名社区志愿者小戴,小戴告诉记者,他的服务对象是一名70多岁的独居老人,第一感觉是话多,一开口就滔滔不绝,大讲特讲年轻时候的经历什么的。刚开始还觉得老人家人生经历丰富,值得敬佩,后来发现老人每次讲的都不同,才慢慢发现老人的心智状态不正常,最明显地表现在前后矛盾、谎话连篇而浑然不觉,而且每次一开口不容打断。

  老人的这个问题让小戴十分困扰,一是作为志愿者,于情于理都无法突然抽身而去,但老人超出同龄人的过人精力以及亢奋的精神状态,让他总觉得哪里不对。他咨询了懂心理学的朋友,才知道这个老人很有可能是狂躁症患者,即使是对他这样的年轻人,在耐心和体力方面都是重大考验。

  小戴遇到的这种困境很多志愿者都会遇到,如何保障志愿者的权利、保护服务对象的隐私,都是亟待规范解决的重要问题。国务院近日发布的《志愿服务条例》对此作出了规定:志愿服务组织、志愿服务对象应当尊重志愿者人格尊严,未经志愿者本人同意,不得公开或者泄露其有关信息;志愿服务组织、志愿者应当尊重志愿服务对象人格尊严,不得侵害志愿服务对象个人隐私。但是,如果没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,如何做到这些要求?

  志愿服务供求信息不对称,志愿者和需求者之间难匹配,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如何界定,这都是制约志愿服务发展的几个重要因素,如何解决这些矛盾?一名基层社区工作者提出了自己的思路。

  昨日,双塔街道第五联合工作站站长程丽莉告诉记者,双塔街道目前已实现一站多居全覆盖,联合工作站服务的范围和人群比起以往的社区工作站大了很多。服务的人群扩大了,服务范围也要拓展延伸。像磨刀、织补这些老手艺,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从事,但是仍有不少居民需要。为了满足居民需求,工作站工作人员在平时走访过程中通过挖掘、整合服务范围内的达人资源,组成志愿者团队。

  程丽莉说,在服务过程中,联合工作站是服务活动的组织者,一方面邀请志愿者,为服务活动准备场地,同时通过微信、告示和口头通知让广大居民知晓,从而实现联系志愿者和服务对象的目的,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。

  程丽莉说,为了更好地达成这个目的,工作站在各社区设立了服务需求交通站,收集民情民意。对热心社区工作的志愿者进行一些业务方面的培训,请他们定期去各社区坐堂,给居民解决一些问题,同时通过他们了解居民需求,再把需求传达给工作站,主要便于工作站设立爱心集市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增加服务内容。

  程丽莉告诉记者,目前面临的问题是爱心志愿者年龄偏大,提供服务多少有些力不从心,目前他们正在相关志愿者中寻找接棒的人。

  说到志愿者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,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宋言奇表示有话要说。宋教授告诉记者:关于志愿服务有很多问题需要探讨。首先就是目前志愿服务的资源整合对接的能力不高。比如有的养老院,三天两头有人来做志愿服务,门庭若市。有的养老院,一年到头都没有几次志愿活动,门可罗雀。志愿服务资源存在明显的分配不均。

  在发达国家,这个问题就已经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。比如日本就建立了很多志愿者数据库,有什么需求,只要到这个数据库中搜索相关志愿者就可以得到匹配解决,同样,志愿者有什么特长,也能放到数据库里。宋教授说,现在很多志愿服务,要靠人和人之间的联系去寻找,去匹配。有了数据库的话,就能大大提高志愿服务的整合能力。

  这是志愿服务的第一个层面。大家都觉得志愿服务都是出于善意,不会有什么问题,所以志愿服务的风险意识比较差,大部分志愿活动的开展都没有考虑到风险层面。实际上,志愿服务过程中的风险是存在的。宋教授向记者表达了他对当前志愿服务中一些现象的担忧:“当前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,就是不该做志愿者的在做志愿者,比如中小学生,除个别领域外,总体上是不适合做志愿服务的;而该做志愿服务的却不做,比如刚退休的广场舞大妈,这个群体有很大的潜力可挖。”

  在宋教授看来,这个群体中不乏专业人才,有足够时间,身体条件也可以,应该是做志愿者最合适的人选。如果这个人群的志愿服务潜力得到充分挖掘,不但能够为志愿者队伍提供新鲜血液,对志愿者而言,也是一个发挥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,从而让志愿服务更好地做到各尽所能、各取所需。

顶一下
()
%
踩一下
()
%

相关推荐

北京唯有专业才能提供更优质的服务
关闭
ip8899tv
ip8899tv
已为您复制好微信号,点击进入微信